操场南面围墙的宣传栏能说什么话
在科技节各项活动逐一展开的过程中,操场南面围墙的宣传栏相应切换成了海洋知识的模块。这些关于海洋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约占地球71%面积的海洋的各种秘密。
我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但传统的中国却不是海洋大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18大正式确立了建设海洋大国的战略构想,因此,21世纪的海洋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有非常寻常的意义。
如果我们对“海”这个概念进行文化梳理,你也许可以发现,海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浪漫的、模糊的、更是神秘的,甚至被命名为“海”的,实际上只是内陆的湖泊。虽然大海也曾经激发过部分中国人的想象和好奇,但因为专制皇权的自私短视,这朵文明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枯萎,以致在以海洋为商路的全球化起始的时段,传统文明遭遇了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困顿,差一点亡种灭族!
在21世纪,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不仅是商贸通道,还是资源宝藏。从地图上看,日本的陆地面积只与我国云南省相当,似乎只是一个岛国或小国,但如果算上海洋面积,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国了!据说,就是日本严重依赖进口的中国稀土,在他们的海底就有丰富的储量的。近年南海纷争不断,一些并不相关的大国试图介入,比如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等都想方设法插上一脚,它们除了战略围堵中国进入大洋外,就是垂涎其中的油气资源。在古代、在内陆,人们可以构想一道围墙也就是长城想象着隔断外界干扰冲击(实际上挡不住),但在海洋时代,这一道防护的城墙又是什么呢?再说,要采集海水下面几千米的油气,依仗什么工具?这一切,只能靠科学技术,这是人类唯一可靠的工具。前面提到,传统中国很早就有“海”这个概念或知识,但那是玄想的、残杂片断式的,而只有科学的海洋知识才是客观的、系统的、清晰的。这才是关于海洋的真知识,是可以用来改变我们国力和命运的坚实后盾!
说这些与我们的科技节又什么关联?我认为关联是密切的。因为我们的科技节,并不是要急功近利催生出几项发明、几项专利。从本源上看,无论是发明还是专利,它们本身并不是科学,它们只是技术——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作为中学生,我们被“科技”了好多年,但如果要你用50字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容易(课余你可以试一试)。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知识或科学技能,它还蕴涵一些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或精神气质方面的丰富内容。我们的科技节立足于培育科学素养,也就是:体会科学的精神,领略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素养。
我们要知道:科学不是口号、不是标签。我们常说的科学方法,是一套获取经验世界知识的客观程序。科学研究是有严格步骤地:从问题出发、提出初步假设、收集相关资料、正式假设、演绎出可观察现象的命题、验证。这些说起来似乎抽象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二字,本质上就是科学研究。我们的学科学习,也提倡科学的学习方法。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这个过程要包含这几个要素:好奇与提问、客观与中立,可以验证、可以复制、可以化繁为简,讲究逻辑推演、讲究理性,抽象化和超越本能直观思维等等。
围墙实际上不会说话,也不仅为校园美观,更不是科技节系列活动的衬托。解读它,它就能召唤我们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也企盼有一天,有一些同学能够经略海洋,在21世纪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能够创造业绩、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