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眼里的同学相处之道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老师眼里的同学相处之道》。
尘封已久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以及发生不久的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留给了全社会一个巨大的问号:那种在《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中咏唱过的让人怀念的美好的同学之情,为什么会以这般冷酷、这般血腥的面目出现?分析这几个事件,让人嘘唏的是:它们都是因为一些琐事、一些小的纠纷不断累积而导致的。再看看我们的周围,因为一些小事而引发的同学之间的冲突比比皆是,并不鲜见:为争占运动场地而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的;为嘲笑同学某一方面的缺陷、开过分的玩笑、捉弄同学而大打出手的;为男女同学之间交往不当而反目成仇的……种种现象,不一而足。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当中,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马加爵,或者下一个林某这样的加害者?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
上述几个极端的校园伤害案例虽然都出现在大学校园,但追根溯源,在中学阶段没有学会与同学相处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样,与同学相处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会与人相处,特别是学会正确处理好与同学的各种纠纷,才能尽量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和家庭一样,基本上,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班级、同学和老师。很多时候,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必须学会与周围的人相处。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被视为其综合素质中极具份量的一块筹码。比如,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提出的青年成材“三C理论”(confidence自信心、communication沟通能力、cooperation合作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一份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回做事),都突出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地位。同学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宿舍、班级、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处里好同学关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成就自我。
根据《人际关系心理学》,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交流水平;互酬水平;评价水平;包容水平;情绪管理水平。
所以,学会与同学相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交流。有效而及时的沟通、交流是减少误解,避免冲突的必要前提。
2、关心他人。希望得到人的关心是基本需要,你愈关心别人,你在别人生活中的必要性将因之而得到增加,同学关系也就自然密切了。
3、宽容别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宽容别人的一些小的错误,你将赢得更多的朋友。
4、完善自我。一些人的个性特征不利于促进彼此的团结和协作,而又有那么一部分人却能引起别人的喜爱与尊敬。我们把前者习惯上称之为“嫌弃型”的个性特征,把后者称之为“人缘型”的个性特征。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时蓉华教授总结出“人缘型”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热心班集体活动,有责任感;热情,开朗,待人真诚;独立思考,乐于助人;独立,自律,谦逊;兴趣爱好广泛;幽默,但不尖酸、刻薄;温文尔雅,端庄,仪表美。“嫌弃型”学生有如下个性特征:自我中心,不为他人的处境和利益着想;缺乏责任感,或完全置身于集体之外;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不尊重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强;孤僻,不合群;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粗暴粗鲁;狂妄自大,自命不凡;不肯帮助他人,甚至小看他人;无组织,无纪律,不求上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特征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尽量避免“嫌弃型”个性,做“人缘型”学生。
5、善于赞美别人。
6、保持适当的距离。任何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再好的朋友也应当适当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
7、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没必要因一些小事发脾气,伤害周围同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8、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过早开放的花儿等不到收获的季节就会凋谢,过早靠岸的船儿注定会失去远航的机会。奋斗的青春不再,而其它常常还有机会。能够忍受诱惑和寂寞的人,才是未来真正的强者。
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相信你一定会处理好同学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同学们:中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经历将为我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之后再回首,你会发现:人一生中最真诚、最持久的朋友都是在中学时期结交的。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如校运会、篮球赛等,就是我们学会与同学相处,收获友情,强化同学情感的很好的机会。高一年级本学期实行了分小组互助学习制,我相信: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过程中结成的友谊是最难能可贵的。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你将收获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