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和我们谈成长

作者:初二7班 罗郡泓

    13号下午,我和其他一些同学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讲座——中山大学著名的鱼类学家林浩然院士和我们谈他的成长经历。

    林浩然院士出生于1934年,至今已经有81岁。他跟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大约3、4岁时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着家人在各地奔走,躲避日本人战火,这样的生活一直到高二。他的父亲是一代知识分子,很注重教育,所以他走到哪学到哪,但也因断断续续的学业而获得过没有小学、中学文凭。高二那年,他提前参加高考,因为没有文凭所以没有参加国内高考的机会。后只有一港澳身份投靠岭南大学而被录取。但是由于家境不好,交不起昂贵学费,又特别向陈序经校长提出,结果校长居然免了学费,还允许学生半工半读。他想当医生但没有被医学专业录取,只好选择和医学接近的生物系。在研究生物的过程中,他慢慢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1952年考入岭南大学,1954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而留校,就一直在中山大学工作。他说,他做学术的基础主要是在岭南大学打下的。他说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他才有机会去到当时鱼类研究最先进的加拿大。他和加拿大的彼特教授一起合作,发明了一种激素可以让鱼一年内多次产卵,大大增加了中国鱼的产量,为养殖鱼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套方法取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国际上定名为Linpe Method"(林彼方法)。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林院士平易近人,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作为一个生物爱好者,在这一次讲座受益匪浅,同时纠正了我很多的观点,譬如给鱼注射激素并不会影响健康,给鱼喂养雄性激素并不是让雌性基因变成隐性基因。我们不只是问他学术研究上的问题,也谈论一些当今的现象,比如他说:以前文化大革命大家偷偷学习,现在改革开放了,鼓励大家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又不愿意学了,现在安逸的环境真的是适合大家学习吗?

    讲座结束后,很开心,心里却觉得很平静。林院士总结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科学上的成功,原因有几个。一是你要有好的基础,二是你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三是你要把握好机遇。科学的道路一定是坎坷的,一个科学家一生也就只能做一两个研究。

院士和我们谈成长

 

院士和我们谈成长

 

院士和我们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