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MIT科技夏令营举行
2015年7月12日至7月22日,“2015年第14届中大附中MIT科技夏令营”活动在信息中心举行,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大学生Edward Park、Jacqueline Shen、James Roggeveen和我校30余名一起活动,黄锦蓉老师参与协调组织。
7月12日上午,在附中的音乐室举行了开营仪式。副校长马春秀校长致辞,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大学生表示热烈欢迎。三位大学生向学生们进行自我介绍并给学生们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大概情况。
夏令营活动期间,三位大学生向学生们介绍了许多科学、建筑以及数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航天技术、生物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都觉得十分有趣也很有用。第2天,第4天的活动分别是分小组进行纸塔、桥梁的建造,每个组都十分努力,做出来的建筑物都十分别致。第9天全体学生在三位大学生的带领下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夺旗比赛。每位同学都在操场上挥洒了汗水,也收获了友谊。
结营活动7月22日举行,马校长和参加夏令营的所有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参加夏令营的同学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证书,以留作纪念。
我的MIT夏令营感受
初一8班 刘佳英
这次夏令营活动最好的一点是,任何活动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一次游戏,也是为了为课程内容铺垫或训练我们的合作和组织能力。
这十天以来,我们看了记录阿波罗13事件的电影,听了我们的三位老师讲关于数学逻辑、视觉形成、python、宇宙探索历史、基因、密码学、American Chinese的文化等课程,动手用有限的材料建造纸塔、纸桥、保护鸡蛋从教学楼顶摔下而不碎的装置,制作了固体液体形态共存的液体、提取了香蕉的DNA、用二氧化碳炸飞了瓶盖……这些丰富有意义的活动,并不同于以往校园生活的经验中所期望的,是一种特别的教学。
在这十天里,我感到,更多的是我们学生在实践,而不是老师在上课。比如说,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只告诉我们基本的步骤,绝对不会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来,因此我们不仅可以完成所设定的实验,也可以在此实验的条件上进行改动,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老师唯一阻止我们的便是,不允许把实验的液体喝下去。因为这些实验都没有什么危险性,老师也不会太在意你犯一两次错,因为在错误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新的东西,而且会重新发现,到底错在哪里,最终达到了实验目的。老师也允许我们把现场弄的乱七八糟。老师也会提出,假如这里变动一下会怎么样,那里变动一下会发生什么,并让我们实验,我非常喜欢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
我们建造纸塔、纸桥、鸡蛋的防护时,一律分为小组,讲究合作,并且只能使用老师所分配的相同的材料,增加挑战性。从建造材料中可以看出,没有一种材料是多余的,但是不同的小组可以依照这些材料,给出截然不同、各种各样的概念,材料有限,但绝不会限制你的思路。老师事前不会给你提出任何建议,有时会给你讲解一些很基本的原理,但是,你想怎么建,都是你的事。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因为所有小组都在同一个教室里建东西,你还可以去侦查别的小组在干什么,有时可以从中获取灵感,运用到自己的小组里。建造完毕后,我们各组之间也会比拼,比谁的纸塔更高却不倒,谁的纸桥能承受最大的重力,谁的鸡蛋从教学楼顶扔下的次数最都却不碎,获胜组虽然不会得到什么物质上的奖励,但是精神上的成就是很大的。
事后,老师会让我们自己总结建造的方法,老师自己,依然只字不提。我们建造纸桥时,也有构造精美设计复杂却瞬间崩塌的,我们扔鸡蛋时,也有保护层薄结构简洁,连材料都有一半没用完却连摔四次次次完美着地鸡蛋安然无恙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达到目的的方式。
讲课,讲的是真正的知识,贴合着我们的兴趣,进行依靠着所有人的参与。比方说,在讲数学逻辑的标题时,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游戏:每人在0-100之间选一数字并写下,其数字最贴近所有数字平均值的2/3者胜。后计算出平均值为22。经讨论后发现,22这个数字可以推倒出来,如,大部分人会认为,0-100所有数字的平均值为50,50的2/3是33,即写下33。思考的更全面的人会想到,其余大部分人都会写33左右的数字,33的2/3是22,即写下22。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22不会到此为止,一些考虑的比写22的人会写下22的2/3即14,又有人会写14的2/3......以此类推,这些数的平均值最终会变为0。这些写33、22和0的人体现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的思考层次是不同的。
然而,所有的这些课程,当你在回味的时候,会觉得愈发有意思。这就是本次MIT夏令营最迷人大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