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中秋月下有点感想

作者:初一(5)班 湛婧彤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5班的湛婧彤。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中秋月下有点感想。

一个月前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也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今年中秋,有一件令我觉得有点好玩的事情——八月十五当天竟然没吃月饼。原来,在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一个劲儿地向亲戚们述说自己在新学校的事情,我们的叙谈让大家忘了吃月饼这个事儿。

同时,我也感觉传统节日的味道现在有些越来越淡了。中秋节那天早上,我用手机给同学和朋友发“中秋快乐”,看到的回复都带着“不快乐”的情绪。有的是唱反调,有的是忙于写作业,有的是不喜欢吃月饼……这怎么和古诗词里的情况不一样啊。古人一逢中秋,必定摆上各种水果、甜点等美食,月饼当仁不让占据C位,岂会有“不喜欢吃”这说法?古人除了会吃,还非常会玩。他们焚香祭月,赏月,折桂,赏花和提灯放灯,好不热闹。文人骚客还会酒后诗兴大发,留下佳作,比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他们还想办法把一个节过得长长的,八月十五是“望月”,八月十六是“追月”,八月十七是“离月”,仪式感满满的。

现在的人咋就还比不上古人了呢?我略微思考了一下,可能有如下原因吧。一方面,如今人们要回家,交通便捷,方式多样——路程近的坐公交,不想挤的打的士,赶时间的坐地铁,跨省的坐高铁,走水路的坐轮船,跨国跨洲坐飞机,路近路远的自己开车。一般一两天便回家了,家人团圆不是什么难事。不像古代,做事在外的游子归家路途遥远,时间漫长,所以人们十分珍惜团圆的机会。

另一方面,现代物质食品丰富,人们味蕾越来越刁钻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健康饮食。在美食家、吃货的眼里,月饼实在太普通,引不起食欲;在养生家的眼里,月饼太甜太油太热气,不利于健康。甚至那些小时候馋月饼的人大都变得对月饼不感冒,这和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描述他对儿时所吃蔬果的感受很相似: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山大。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学业重压力大,节日的气氛早已被如山的作业淹没了。我听过有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有了美好的未来,要过多少个美好的中秋不行啊?现在少一个没问题。”但其实,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中秋和美好时刻呢?不过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古代资讯不发达,没有人去传输学堂里孩子们的烦恼吧。

无论怎么说,我也要对得起中秋节。“望月”没有吃月饼,“追月”吃也一样么。八月十六晚,我吃了月饼,还是牛奶巧克力馅的,很美味。

中秋随感,与您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