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朝花夕拾》中的孝道和今天的有什么区别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9班的黄雨菡。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朝花夕拾》中的孝道和今天的有什么区别?
鲁迅先生的作品《朝花夕拾》涉及孝道的篇目主要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有《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文章。如《老莱娱亲》中的老莱,虽已年过七十,却总是拿着跟他年龄严重不相符的“摇咕咚”,经常穿五颜六色的衣裳,在为父母亲拿食物摔跤时还故意躺在地上假装婴儿啼哭,这令鲁迅不解,反感。

又如《郭巨埋儿》中的汉代郭巨家贫穷,有一个儿子三岁,他母亲心疼孙子,每次把自己的食物留给孙子,导致吃不饱,日渐消瘦。郭巨不顾妻子的反对,坚决想要将亲生儿子挖坑埋掉,以避免儿子不懂事总是吃母亲的食物,确保母亲不会挨饿。
郭巨的理由是:母亲只有一个,儿子却可以再生。虽然最后挖到了一筐刻有“上天赐给郭巨,官员不可以取走,百姓不可以抢夺”的黄金,买到了丰盛的食物,避免了悲剧,但鲁迅还是为孩子捏了一把汗。
还有《父亲的病》也涉及孝道。父亲病了,鲁迅积极为他准备药物,但因为庸医误人,最后父亲还是死了。同时,鲁迅发现:中国的孝子在父母生病时就买几斤人参,煮汤给父母喝,希望父母在病痛中多活几天;但西医认为,可以医治的病人就要尽全力医治,不可以医治的就要让病人死得轻松,没有痛苦。以至于,鲁迅在照顾父亲时,听着父亲的喘息声,却无能为力,心里就很纠结。他一面觉得要竭尽全力挽救,一面又觉得既然这么辛苦反倒不如让父亲死得痛快点。尤其是父亲快要咽气时,他还要听从衍太太的建议大声呼喊父亲不要走,让他觉得自己很虚伪,这种并非完全发自内心的哭喊其实是对父亲最大的过错。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孝道故事,我觉得今天的孝道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今天,子女跟父母的关系更加平等,孝不代表对父母的所有意见都要绝对性服从。子女可以跟父母心平气和的就某个问题平等尊重探讨,并找到解决方案。
第二:今天的孝道涉及道德绑架越来越少,不再强调子女牺牲自我利益来保障父母的某些利益。现在社会不会再有郭巨,更不会因为母亲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再生这样的理念。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均享有生命权,不是长者的强硬决定命运的走向。
第三:今天,生活不缺吃穿,孝道的形式已经多元化了。并非父母弥留之际给他们多吃好的就是孝顺,更多是周末或节假日抽出时间陪伴父母,给父母实在的关爱和倾听。
总而言之,现在的孝道不再是以前的“愚孝”。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平等沟通、情感关怀和双向互动。孝道,应该是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平日一通关怀备至的电话,假日一次精心准备的旅游。“于细微处见关怀”,这便是我眼中今天的孝道。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