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于细微处寻光

作者:初一5班 李子萌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是初一5班的李子萌。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于细微处寻光,我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感受。

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心被深深震撼。这本书不仅是海伦·凯勒传奇而坚韧一生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光明与感知的深刻启示录。一位在盲聋世界里度过八十七年时光的女性如何凭借不屈的意志与求知的热情,为我们这些感官健全的人,点亮了一盏照亮心灵前路的明灯。

一场大病让年幼的海伦·凯勒失去了视力和听力,直到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才为她黑暗沉寂的世界打开了通往知识、情感与沟通的大门。凯勒设想,如果自己能够拥有短短三天的光明,她要长久地凝视亲人和老师的面庞,将自然界的山川树木、日出日落珍藏心底,还要观察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与艺术博物馆的杰作。这些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景象却是她梦寐以求的奢侈。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被禁锢在双重黑暗中的人竟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五种语言,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海伦·凯勒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用整个生命去渴求光明,我们这些拥有光明的人却常常对周围的美好视而不见,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盲”。放学回家,我们整天盯着屏幕,流连于短视频等电子榨菜;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喧嚣里,成为“低头的陌生人”,错过窗外的四季流转,忽略亲人的关切神情;我们拥有整个光明的世界,心灵却栖息在狭小的手机屏幕里。

海伦·凯勒的故事像一记警钟将我惊醒。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去感受阳光的温暖、微风的轻抚,去真正凝视一朵花的形状,去提炼父母啰嗦中的爱,去重新“看见”被我们忽略已久的鲜活世界。

我还从凯勒身上学到对抗内耗的勇气。她虽然失去了视觉,却练就了用感官挖掘生活乐趣的能力。现如今,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日子像被按了“褪色键”,陷入精神内耗的黑洞。这是因为我们主动关闭了感知美好的开关,把自己困在了“只有学习才重要”的执念里。凯勒让我慢慢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小事,其实都藏着温柔,比如,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在和知识轻声对话;课间同学的打闹不吵反而让人很放松;妈妈的唠叨很受用;夜晚的月亮比手机里的图片更亮更清澈。当我们主动去触摸,去倾听,去感受日常里的小细节,那些不经意的小确幸就会变成治愈内耗的微光。

凯勒的故事提醒我:真正的“看见”从来不是用眼睛去“路过”世界,而是用感官去“拥抱”每一刻。用心灵之眼去看世界,珍惜当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